在扬州双博馆陈列了一件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其成交价格从18元到40亿,惊人的变动不得不让人去关注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无价之宝当年只卖了18元。一件元代的瓷器精品,在民间辗转了六百年能够保存得这么完整真的算是一个奇迹。埋没民间:开价16元,18元成交。
梅瓶曾经的主人是扬州轻工机械厂的退休工人朱立恒先生,这件国宝本是他家祖传之物。1976年地震震情紧张,为了避免对梅瓶的破坏,朱立恒以开价16元,最后18元卖给了当地文物商店。
冷落:被误定为清代瓷器
由于对元代瓷器缺乏研究,所以误定此瓶为清代瓷器,于是长期置于店内并未给予重视。一次,上海市外贸公司的沈胜利先生来扬,见到蓝釉白龙纹梅瓶,沈先生对梅瓶的时代提出了异议。由此,受到冷遇的蓝釉白龙纹梅瓶开始引起扬州文物商店及中国古陶瓷学术界的关注。
1978年在北京举行的“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览”时,扬州的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首次亮相,引发了国内众多博物馆的极大关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馆纷纷向扬州文物商店表示了想收藏此瓶的愿望。扬州博物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捷足先登,以3000元价格购得了这只宝瓶。
辉煌:从3000元飙升至3.4亿、40亿元
扬州博物馆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先生、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两位古陶瓷专家鉴定,一致确定此瓶为江西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器精品。最终,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2件左右,而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更是稀有。
出了全球十几件整器之外,几十年来只出土了非常少的残片,因而弥足珍贵!
香港一位收藏家欲以3.4亿人民币收购,巴黎出了40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日本出了3亿美元的价格,但都未能如愿。
为什么这么珍贵?
扬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周长源认为,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之美,在于其生活美、艺术美和技术美。
艺术美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典型的元代梅瓶样式。从造型上看,它将丰肩修腹的弧线斜收至胫部时,又以弧线外撇至底边。这样的梅瓶肩部显得更加丰满,而且整体感觉修长美丽,具有极强的艺术美。梅瓶最大腹径与高度的比值近似于黄金比,工匠们在长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发现并创造着美,这种比例并不是他们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一种“技进乎道”的境界,单单欣赏如此比例的器型便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梅瓶瓶身之上描绘有神龙出水、驭云而行的壮美景象,线条流畅,色泽艳丽,诗意盎然,带给人们以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器身通体施钴蓝釉,釉面可见橘皮纹,釉色纯净明亮,晶莹通透,釉质肥厚莹润,匀净幽雅,闪耀着如蓝宝石般的色泽,光可鉴人,精美异常。腹部刻划一条白色蛟龙飞舞其上,四肢奋力舞动追赶一颗游动的火焰宝珠,俗称赶珠龙纹。这件梅瓶上所刻划的龙纹,具有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征,龙首小并微微上仰,张口吐舌,露出利齿。鼻似如意头,下颚飘扬一缕长髯,双角微微后翘。蓝釉点饰的龙眼,怒目穹张,炯炯有神,在白釉的衬托下,更显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龙颈曲折细长,一绺长鬃翻飞舞动。
生活美
梅瓶出现于宋代,初名经瓶,后在民国时期,许之衡所撰《饮流斋说瓷》中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此后约定俗成,便将这种小口、丰肩的瓷瓶称为梅瓶。随着人们审美意趣的变化,明清时期逐渐把梅瓶作为一种陈设瓷,有时也作花瓶用。至今,景德镇烧制的各式梅瓶,作为大众家居陈设品,仍不失为装点美化生活、平添生活情趣的常用艺术品。
技术美
霁蓝器是元代出现的新品种。霁蓝釉是一种添加了钴土矿料的高温石灰碱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的温度下一次烧成。据文献记载,当时霁蓝器的废品率较高。烧制这种产品的时候,窑炉中必须是还原气氛,且窑温要控制得当。温度低了,釉色发黑,温度稍高就会出现流釉现象。烧制如此完美的大件梅瓶,需将瓷坯置于最好的窑位,烧造优质的产品不仅需要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很好的运气。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代表了元代景德镇同类器物烧造的最高水准,令人惊叹。
元 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盘
元 景德镇窑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